為推動西藏旅游供氧產業健康發展,充分釋放西藏旅游潛力,日前,制供氧技術進步促進高原旅游產業發展專家咨詢會在京舉行。中國機械工程學會推薦有關專家出席本次技術交流會議,為供氧裝備的設計與制造貢獻力量。
會議現場
西藏被譽為“世界屋脊”,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隨著基礎設施的完善和旅游產品與服務的升級,西藏旅游業持續呈現出良好的發展態勢,但與周邊省份相比,仍面臨規模小、產值低、旅游季節短等挑戰,旅游供氧保障水平低仍是制約西藏旅游產業發展的瓶頸。西藏供氧產業雖快速發展,但企業規模小、產品線單一等問題日益凸顯,無法滿足游客在旅游全程中的多樣化需求。同時,企業間缺乏有效合作,未形成完整的旅游供氧產品鏈條,商業模式亦不成熟,部分產品存在效率不穩、用戶友好度欠佳等問題。
2024年8-11月,中國科協“科創中國”高原供氧保障產業科技服務團組織制供氧、旅游、醫學、人體工學等領域的專家和企業展開跨學科、跨專業的產學研交流,開展科技援藏、產業援藏工作。
科技服務團首席專家、中國航空學會人體與環境工程委員會主任、空軍特色醫學中心肖華軍教授具有豐富的供氧理論和實踐經驗,長期致力于推動解決高原供氧問題。他分享了運用航空航天醫學理念和人機與環境工程技術破解青藏高原缺氧損傷難題的經驗,明確了“青藏氧調、壓調對抗高原缺氧,頂用”;證實了“夜間彌散供氧降低海拔效果,可行”;展示了近年來彌散供氧、微壓氧艙等技術在高原住宅、工程、戶外等場景的應用效果和急救實例;并創造性提出未來在西藏建設“諾亞
與會代表合影
科技服務團顧問、中組部第七批援藏干部、《援藏干部使用手冊》作者、國家審計署二級巡視員李曉南認為,西藏政府應該把供氧保障作為像水、電、氣一樣的基礎民生設施,惠及千家萬戶和進藏游客,監控產品質量,降低游客和居民用氧成本,讓大眾自愿用氧、付費使用。
科技服務團發起人、中國科協援藏干部、西藏科協學會部部長張晉香表示,西藏氧產業發展前景廣闊,科技的進步有望改變高原旅游生態、人居生態。在張晉香的大力推動下,由中國科協科創部支持,中國職業安全健康協會牽頭,組建起了“科創中國”高原供氧保障產業科技服務團,以科技力量助力西藏氧產業發展。
拉薩市文化和旅游局原寧副局長認為,在傳統的“吃、住、行、游、購、娛”旅游六要素之外,氧氣應該成為西藏旅游的“第七要素”,并提出旅游行業對制供氧產品和服務的“五大需求”——一是安全,氧氣質量有保障,供氧設備使用安全;二是便捷,統一運營,統一信息,統一標準,織密網點,統借統還;三是降低成本,普惠價優;四是舒適高效,小巧便攜,智能控制;五是將供氧與西藏特色文創結合,美觀時尚,展現出高原“范兒”,像科幻電影一樣“酷”,讓供氧產業與西藏旅游相得益彰。
西藏大學高原制供氧與人居環境重點實驗室李勇教授坦言,目前高原旅游場景供氧還存在一些問題,供氧零散化,未形成成熟的旅游全過程全場景供氧模式,用氧知識科普不到位,游客無法獲得不同旅游場景的合理用氧建議,現有供氧裝備還難以兼顧有效性、舒適性、便捷性、美觀性的全面需要。
與會專家一致認為,業界應以高原游客需求為導向,政產學研、大中小企業形成合力。政府應加強政策引導與支持,建設基礎設施,制定和貫徹相關標準和規范;高校和科研機構要重視高原制供氧場景體系整體設計,加強技術研發;大型企業應發揮引導作用,整合資源,帶動中小企業共同發展;中小企業則應專注于細分領域,提供特色產品和服務。
針對目前西藏旅游供氧市場無序競爭的現狀,與會代表一致同意籌備成立高原供氧保障產業協同創新組織,促進各方攜手合作,普及攜氧旅游、微高壓氧艙應急知識,解除游客赴高原旅游對高原反應的擔心與顧慮。打通旅游供氧保障鏈條,從游客進入西藏的交通樞紐,到旅游景區、酒店、交通工具等各個環節,形成便捷、高效、用戶友好的供氧保障服務體系,為游客提供安全舒適的旅游體驗,推動西藏旅游產業高質量發展。
編輯: 袁俊瑞
發布單位: 中國機械工程學會總部標準處
關鍵詞:科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