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決定》強調“健全科技社團管理制度”,把它作為構建支持全面創新體制機制、深化科技體制改革的一項重大任務,這是推進科技社團改革和科協事業高質量發展的重大契機。
科技社團是國家創新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國家推動科技事業發展、建設科技強國的重要力量。新時代呼喚全面深化科技社團建設與改革。
建設世界科技強國的需要。科技發展的高度專業性、社會性,研發活動的高風險、高投入等特點,決定了科技社團的不可或缺性。美國科學促進會、英國皇家學會等世界知名學會的百年風云史,我國一批百年學會的創新發展史,都彰顯了科技社團的獨特作用。科技強國須具備強大的國際影響力和引領力、強大的高水平科技人才培養和集聚能力、強大的科技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都離不開科技社團的有力支撐。
夯實黨的執政基礎的需要。科技社團動員科技工作者堅定對黨領導的新型舉國體制的自信、對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信心,關系著人才第一資源作用、科技戰略先導支撐作用的有效發揮。在科技共同體組織中寓思想引領于學術活動,對潤物無聲鞏固擴大黨執政的群眾基礎十分重要。
服務國家治理現代化的需要。支持科技工作者政治參與,有序表達科技界情況和關切訴求,提升科技工作者對黨的中心任務、國家戰略目標的理解認同,以科技支撐社會治理,是科技社團服務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任務。
科協事業健康發展的需要。科技社團作為科協的組織主體,是科協組織力、凝聚力、影響力之源。當前科技社團布局結構不盡合理,新陳代謝、優勝劣汰機制不暢的問題普遍存在,內部治理風險突出。革除體制機制之弊,必利于健全科技社團體系、促進科協高質量發展。
科技社團改革要堅持系統觀念、以制度建設為主線,瞄準世界科技強國所需,奔著問題去、盯著問題改。
把握組織屬性。堅持學術性,沒有學術標準,沒有學術貢獻,則不能稱其為學會。堅持公益性,基于“一業一會”規定,學會享有“別無分店”的便利,必然承擔服務國家利益的責任。堅持社會性,學會應依托社會生存、為社會服務。
優化學科布局。健全科技社團體系,首先要優化布局。應聚焦“國之大者”,聚焦中美博弈的科技戰場,聚焦高質量發展迫切需求,擇要布局,擇優支持,擇劣淘汰。要回歸學術本源,圍繞新興交叉學科、前沿技術、國家急需領域動態優化布局。
明晰主要職能。科技社團應基于開放型、平臺型、樞紐型組織載體,發揮學術交流、科技評價、科學普及、科技咨詢、國際合作等一般職能。同時,中國科技社團必須具備價值引領和人才培育功能。
革新組織形態。學會要綜合體現學術性、公益性、社會性、代表性。各類學會應有上下左右的系統結構,不能無序爭奪資源,也不能存在治理“飛地”。組織構成應包括國家戰略科技力量的機構代表、地方學會和特邀會員代表。
創新組織機制。建立科協與學會的健康組織關系,完善分類管理、分級支持體系,健全責權統一、目標導向、資源紐帶、協同一體的工作機制,引導有序政治參與、規范化組織吸納。
健全管理制度。應建立適應科技社團發展規律的專屬制度,厘清科協組織與登記機關、支撐單位等的監管邊界。強化科技社團自律自凈,擴大學術活動自主權,防止不當行政干預,保障學術民主、學術自由。
學會黨建是深化科技社團改革的最大力量源泉。理直氣壯抓好學會黨建,健全學會黨組織體系,是黨中央明確賦予科協組織的政治責任。
把握功能定位。學會黨組織要發揮好保證、促進、監督功能。“保證”就是要發揮黨組織政治把關作用,確保黨中央決策部署得到執行;“促進”就是要以黨建引領推動學會事業發展進步;“監督”就是要保障學會重點人員、重要活動遵規守紀。
優化組織形態。推進學會黨建,要逐步實現黨的組織實體化,把學會黨的領導體制轉變為實體性、實質性、黨章上有地位的體制。根據學會特點和實際,可探索在理事會層面設立黨委、黨組性質的黨委或分黨組。普遍壓實全國學會黨委職責,履行黨建引領職責,建立建強秘書處基層黨組織。
統籌管理資源。應發揮審計等專業監督力量,對學會利用科協資源、執行組織錄用機制等情況開展績效評估,以評促建,督促學會加強黨的建設。加強公開通報警示力度,實現透明化監督。
藍圖凝眾志,改革催奮進。通過深化改革,新時代科技社團應當成為中國科協團結聯系服務廣大科技工作者的主要載體,成為思想政治引領的組織依托,成為幫助科技工作者開闊視野、成長進步的主要平臺,成為科技評價、學術交流的重要力量,成為集思匯智的主要平臺依托,成為科普社會化穩定、可持續的人才搖籃,成為促進國際科技人文交流、參與全球科技治理的主要組織依托。
唯其如此,中國科技社團將大放異彩,中國科協事業、科技事業將大步向前!
來源:中國科協之聲
編輯: 鐘永剛
發布單位: 中國機械工程學會總部綜合管理處
關鍵詞:黨建, 科技社團